English

张元济鲜为人知的出版贡献

2000-07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柳和城 我有话说

张元济先生是近代著名出版家。他为古籍整理所作出的杰出贡献,有几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巨制为证,它们是《四部丛刊》、《续古逸丛书》和《百衲本二十四史》。他还主持过许多其他古籍的编校,由于出版物上没有署名,或者计划流产,因此史实湮没,几乎无人知晓其中原委。新出版的《张元济书札》增订本(张树年、张人凤编,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)披露了许多新的史料,张元济这位著名出版家的形象,更加丰满了。

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是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部巨书。它辑选历代丛书一百部,约四千余种图书。书上署名“王云五主编”,历来有关书目和众多关于王云五先生的传记、年谱和文章,都将该丛书归于王的名下。其实,这部“丛书之丛书”是张元济首次提议出版的,并早就拟定了一份计划。这在王云五写的序文中曾提到。但选目经过等细节,似乎未见叙述。张元济曾计划为每一丛书撰写提要,但有些丛书未见全帙,当时商务的东方图书馆已毁于“一·二八”日寇的侵略炮火,他只能向友人索借需查的书。1935年4月4日一封致亲家翁、平湖传朴堂藏书楼主人葛嗣氵彤的信,即为此事:

“丛书全目寄奉。其中《艺海珠尘》一种,此间所购亦欠壬癸两集。闻兄前已抄得,将来尚拟借钞。可否先寄我一阅?又此书及《滂喜斋》、《功顺堂》、《天壤阁》、《岱南阁》此数种,前后均无序跋,思每一丛书撰一提要,颇难着笔。刘?翁《续皇朝文献通考》均有记载,然太率略,不可用。邺架想均有藏?,拟乞饰司书小胥为之检查。以上五种如有刊书序跋,可否即将各该册寄我一阅?而以《艺海珠尘》吴省兰自序尤为紧要。”

“丛书全目”,当为计划中的《丛书集成初编》目录。《艺海珠尘》和《滂喜斋丛书》、《功顺堂丛书》、《天壤阁丛书》、《岱南阁丛书》,都是清代几部著名的综合类丛书。它们虽然在刘锦藻(?如)《续皇朝文献通考》中有所记载,但张元济嫌其“太率略”,要借原书序跋一阅。此信证明,《丛书集成》选目和1935年商务出版的《丛书集成初编目录》所附《丛书百部提要》,完全出于张元济之手。《提要》对每部丛书的源流、内容、价值,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。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过这部目录,其中《提要》也没有署名。我认为,应该恢复历史真相,署上张元济的名字。

《张元济书札》增订本所致王季烈信16通,其中9通及6件附录,都是关于辑印《孤本元明杂剧》的珍贵史料。1938年5月,湮没三百多年的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》在上海露面,引起不小的轰动。这批元明杂剧共64册,242种。原为明代常熟藏书家赵琦美脉望馆藏本,后经钱谦益绛云楼、钱曾也是园,以及张远、李沧苇、何煌、赵宗建、丁祖荫等藏书家递藏。由于藏书家们秘而不宣,险些失传。郑振铎经过种种曲折,以九千元价代教育部购入。郑认为,这是近五十年来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汉简的重要发现。他在给张元济的一封信中述说:“在文化上看来,实较克一城、得一地尤为重要也。”张元济从这部珍贵古籍在沪露面之初,就十分关心它的流传,拟借印留底,以备将来有机会时印行,后从郑振铎处借来阅读,几乎一口气看完,更坚定了他出版这部书的信念。

影印还是排印?全印还是选印?经过短时期紧张工作,张决定改影印为排印,并请曲学家王季烈校订。王在北平,又在病中,当他得知校订的是也是园古本,欣然接受邀请。仅一个月,他就拟定了校例,寄回两种校本。从1939年春开始,张元济与王季烈,郑振铎等人的通信中,反覆商讨古剧的选目和校订等事,最后确定了144种未见流传的孤本,书名定为《孤本元明杂剧》。对剧目的取舍,用力最甚,张元济除亲自查阅各种杂剧曲本外,还向许多专家学者征询意见。1940年初,全书已准备开印,张述让人查对,确定《敬德不伏老》等剧不算“孤本”,去信与王季烈商量建议撤去,“知此则此次印者全为世间未见之本,似更整齐。”其间,张、王两位七十多岁老人先后住院动了手术,他们是拖着病弱的身躯完成这部书的。1941年秋,上海“孤岛”局面形将结束,商务印书馆推出《孤本元明杂剧》,学人闻之,趋之若鹜,初版350部,一销而空,王季烈想多买几部也无法实现。沉埋数百年的民族瑰宝,在这烽火弥漫的岁月重见天日并整理出版,其意义已超出学术研究的范围。该书仅在王季烈的序中提到一句“覆校者如海盐张菊生君元济。”若不是这些信件和数次变动的书目公诸于世,我们怎么知道这部书背后那些离奇曲折的故事呢?张元济岂止“覆校者”,实际上是主编和总其大成者。

1935年6月,商务印书馆正副总经理王云五、李拔可、夏鹏曾联名致函张元济,感谢他纯任义务不下十年,为公司编印《百衲本二十四史》、《四部丛刊》,特送酬劳4000元,当时附呈当年上半年酬2000元支票一纸。张元济坚拒不受,复信说:“弟终当常为公司办事,但终不能受公司一钱,以此报诸君,并以此投身殉公司之故人,亦即以此报始终信我之股东也。”高风亮节,令人敬佩。他甘于默默无闻、义务为他人作“嫁衣裳”,主持《丛书集成初编》和《孤本元明杂剧》两部古籍的经过,不是生动的例证吗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